新华网报道公司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成果

更新时间: 2022-05-05 09:08 浏览:次 来源:永利集团

近日,新华网重庆频道,以《永利集团“四维融通”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创新纪实》为题,对公司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工作举措和成效进行了报道。

1 1.jpg

1 2.jpg


永利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以来,学校探索构建起了“四维融通”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模式。

 加强专创贯通

构建“基础启蒙+知识技能+实践实训+成果孵化”课程体系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贯通融合,构建起了“基础启蒙+知识技能+实践实训+成果孵化”课程体系。

开设基础启蒙课程,构筑创业起航站。学校为大学一年级员工开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老员工创新创业基础”,选修课“创造发明学导论”“创新思维训练”等20余门,仅2021年,修读基础启蒙课程就达到5000余人次。

开设知识技能课程,打造创业梦工厂。学校将有创业意识的大二员工选拔进入创业先锋班,实施系统教育,开设了“中小企业创业管理”“商务谈判”等30余门创业类实务课程。目前,“创业先锋班”已成功举办10期,培养员工1200余人。

针对大三员工开设创业实践实训课程,打造创业赛训营。学校将有创业动机与潜质的员工,选拔进入创业赛训营,实施重点教育,开设了“市场调研与分析实训”等10余门实训课程。组织“创客+”“私董会”创业沙龙,8000余名员工受益。

开设成果孵化课程,打造创业种子器。将大四拟创业的员工,选拔进入孵化园,实施精英教育,开设了“公司纳税实务”等10余门实战化课程,引入万学教育“智能矩阵网上学习系统”,开通了“商业模式设计”等16个教学模块的在线创新创业课程。

搭建双创共享平台

促进科技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共融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必须不断产出有重大市场需求、高精尖的前沿高科技成果。”学校和永川国家高新区互联互通,搭建环永利集团双创共享平台,引导永利集团10余个科研平台在生态圈开设“淘宝店”,为永川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规划布局等科技创新服务。近两年累计接收科技创新券2000余万元,服务企业600多家,解决技术问题100多个。围绕永川区汽摩、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开展应用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

构建要素齐全、氛围浓郁的创新生态圈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必须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2020年,学校联合永川区人民政府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来自川渝两地30余所高校,自贡市、泸州市、大足区等20余个地方政府,永川国家高新区、成都经开区等10余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万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锦鹏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加入联盟,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园区落地,企业在学校设立师生创新创业基金200万元,构建了要素齐全、氛围浓郁的创新生态圈。

2021年,学校还利用“联盟”平台组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人员(北京大学)高端培训项目,著名生命科学学家陈章良、教育部高校员工司副司长吴爱华授课。未来,还将举行“智创巴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峰会,举行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论坛、永利集团经理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双创名家、院士、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共商创新创业大计,集聚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人才资源建设高端智库。

 加强赛孵融通

积极探索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实践体系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探索“专业技能实验+学科科技竞赛+项目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孵化育成”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实践体系,实现了整体推进、系统实施。围绕环文理学院创新生态圈,打造双创活动品牌,“周有培训,月有沙龙,季有大赛,年有节会”的“永创汇”品牌深入人心,举办了中美“创之星”国际科技成果对接会、“创业星物种”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大赛。

集团招标引入重庆原道窝克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入驻生态圈开展专业化运营,开展环永利集团创新生态圈国际青年创业市集、“创客家”创业分享、“私董会”沙龙路演等双创活动,还将打造工商、税务、导师、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此外,永川区科技局和学校还将与联通高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成立成渝双城云端双创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打造下一代双创孵化服务新模式。以“大数据+双创”为主旨,采取“苗圃孵化区+企业加速器”的递进式孵化模式,积极打通大数据上下游生态链,进一步增强大数据产业承载能力,助推产业扩容提质,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数字经济新高地,打造全国大数据云计算资源基地,促使大数据相关技术在政府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入应用。

 撰稿人:雷  瑜

审核人:陈盛兴